全媒體記者趙彩云 通訊員丁培 方星
“臭水溝”變“清水渠”,泥巴路變成景觀道,“臟亂差”的衛生死角正在變身“口袋公園”……
短短半年,孝南區臥龍鄉衛東村人居環境讓村民直呼“大變樣了”,原因何在?近日,記者走進衛東村一探究竟。
問計于民:“盼的事”變“干的事”
3月28日,走進衛東村,衛東渠穿村而過,碧綠的水面倒映著樹木房屋,勾勒出一幅寧靜閑適的鄉村圖景。
很難想象,半年前,眼前的衛東渠還是一條包括護坡在內也僅有3米寬的“臭水溝”。
作為衛東村的主水網,衛東渠長1.3公里,連接澴河,連通村里8條支水網,在衛東村蓄水排澇、農田灌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時間淤積和管護不善,衛東渠渠道淤塞、渠水污染,成了人見人厭的“臭水溝”。
衛東村共535戶、2243人,村民大多在外務工,常年在家的僅500多人,多為老人、小孩。
衛東渠淤塞不暢,加上留守老人多、每戶農田面積小,耕種不便,導致村里三分之一農田拋荒。
去年9月,衛東渠被定為黑臭水體生態整治示范點,由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對口聯系。
衛東渠黑臭水體生態整治,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民心工程。
“把‘好事’辦好,要問計于民。”鄉、村干部與老黨員、施工方等通過進村入戶、召開座談會、開設鄉村夜話等形式,與群眾面對面溝通,了解群眾所想所盼,堅持“統籌規劃、系統治理、重點突出、標本兼治”的思路,因地制宜實施截污治淤、水系連通、生態修復、長效運維等系統工程。
按照最初的設計方案,工程設置了排污管道,沒有設置雨水管道,雨水通過自漫的形式流入衛東渠。村民提出,雨水長時間沖刷容易導致護坡坍塌,建議鋪設雨水管道。
“渠邊是泥巴路,要是能硬化就好了,方便沿渠邊散步。”
“渠邊空地,能不能栽種花草?”
......
村民紛紛提出“金點子”。工作人員梳理反饋,一一采納。沿渠增設50余個雨水管道,兩邊鋪設了2米寬的景觀步道,并在旁邊空地種上了竹子和格;阑……
通過水面和水底清理,配置草灌緩沖帶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微生物強化、曝氣增氧等措施,衛東渠水流暢通,水質變好。
“同樣的設備抽水灌溉,以前要一周以上水才能通到各個支網,現在第二天各支網就能全部連通。”衛東村黨支部書記毛亞勇說,現在拋荒的農田也都得以耕種,去年天氣干旱,衛東渠引水暢通,灌溉及時,衛東村農作物幾乎沒受影響。
如今的衛東渠口徑拓寬到12米,渠水干凈,渠岸工整,當地村民交口稱贊。
3月22日,生態環境部土壤司蔡文倩博士前來調研,對衛東村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給予高度評價:因地制宜治水,貼近鄉村原本風貌,善用基層“土辦法”管水,發動群眾自愿參與,值得肯定。
借力于民:“旁觀者”變“參與者”
去年10月,衛東村被確定為孝南區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村。
“共同締造”核心在“共同”,難點也在“共同”。如何讓群眾積極參與是關鍵。
在毛亞勇看來,第一步要讓村民知曉和理解,“群眾理解了、支持了,事情就好辦了。”
衛東村將衛東渠黑臭水體生態整治融入共同締造內容,通過入戶走訪、開動員會等方式,向村民講明共同締造打算做什么,村里怎么做,群眾應該做什么。群眾理解了,積極性得以大大提高。
村里黨員張加成自己承包了池塘養魚,在得知池塘是共同締造試點項目和環境整治的重點工程之一,二話沒說,第二天便請工人干塘撈魚,給項目施工進場做準備。
通灣路拓寬,涉及5戶院墻需要讓出1米,5戶村民主動拆除院墻,讓墻于路。
“政策好,要積極配合好,環境好了,我們住著也舒心。”村民張四貨主動拆除自家牛欄和雜物間,并主動參與清理澴西堤堆砌的雜物和垃圾。
“人在外,心在家,人不能回去幫忙,捐款聊表心意。”在外務工的村民也紛紛自發捐款3.6萬余元,用于村灣自身環境整治。
截至目前,衛東村張家灣村民主動出人出力90余人次,拆除澴西堤沿線雜房13戶、危房違建320平方米,完成15處村民圍院翻新、1處共享停車場修建、500棵景觀樹種植、2處景觀塘綠化帶定植、村委會辦公樓外墻粉刷等工作,村莊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在項目建設中,村委會還充分發揮村民積極主動性,吸納村民意見。村委會旁邊有4畝多村民自留地,面積不大,卻涉及26戶村民,被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塊種植蔬菜。眼瞅著村里環境變好,村民自發提出讓出各家自留地,進行美化打造。根據村民建議,自留地一半用于建共享果園,一半種植景觀樹,由村民共同參與種植和后期管理。
村莊變美麗,不僅靠建更靠治。村里已有了規劃,由村民共同參與治理,房前屋后就近劃定管理區域并掛牌,明確管理人員、內容和范圍,讓環境整治效果持續向好。
惠及于民:“富口袋”又“富腦袋”
春和景明,衛東村澴西堤外,百畝河灘油菜花競相綻放,吸引周邊游人前來觀賞。
“村里這片百畝河灘地閑置多年,沒有產生集體收益不說,年年還為秋冬季河灘荒草禁燒受處罰而發愁。”曾經的困境,讓毛亞勇沒少操心。
去年,臥龍鄉和衛東村與孝南區堤防段做好銜接,把荒草灘利用起來,種上了百畝“雙低”油菜,既美化環境,又能增加收入。
美好環境群眾共建,幸福生活群眾共享。毛亞勇告訴記者,衛東村以第一產業為主,依托臨近孝感城區的優勢,正借助共同締造試點項目,推動農業產業提檔升級。
2021年,衛東村成立了圣付專業合作社,流轉120畝土地種植大棚西瓜、蔬菜等,不僅增加村民土地租金收入、為村集體經濟帶來收入,而且合作社除草、移栽、大棚維修、整枝、采摘等帶動村民家門口務工增收。
同時,合作社帶動農戶種植大棚30畝。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村民張云新建了12個大棚種植白茄子、西紅柿、莧菜等,一年收入10余萬元。
借助共同締造,衛東村打算將村里廢棄學校打造成生態體驗館,依托特色瓜果、大棚果蔬種植等,發展鄉村體驗游,帶動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共同致富,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
衛東村建了村史文化墻和法治、鄉村民約文化墻,美化環境的同時,引領鄉風文明新風尚。
不僅如此,衛東村還開展孝子孝媳、最美衛東人、優秀黨員、美德少年、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書香家庭等先進典型選樹活動,并對先進典型進行表彰,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以文明新風聚人心、促和諧。
“讓村民當主角,唱響共同締造合唱曲。”臥龍鄉黨委書記付力表示,要用好“五共”這把金鑰匙,建設“田成方、樹成行、花成海、水成網”的平原農村水鄉,打造干凈、靈秀、舒適、富裕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