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劉艷 通訊員齊琳 阮洋
“可以把社區紅色驛站‘12345工作法’再升級……這樣就能破解流動人口多、三無小區多、商戶商販多、管理服務難的問題。”4月17日,在孝南區廣場街道的澴川社會治理學院,“四月書記論壇”正火熱進行。文化路社區黨委書記肖瀟的一席話引來陣陣掌聲。
澴川社會治理學院于今年3月建成,是孝南區委組織部和廣場街道在市委組織部指導下開辦,首批學員為廣場街道黨政干部和各社區書記、“兩委”干部,共110人。此前部分學員曾赴成都學習社會治理經驗,本期“書記論壇”探討如何借鑒成都模式、用“繡花功夫”開展社會治理。
城東社區黨委書記文享芳深耕社區工作30余年,在成都了解到的社會治理前沿理論為他打開新視野。文享芳感嘆:“和成都比,我們還是很有差距。”他正思考把帶回來的前沿理論與社區共同締造實踐深度結合,探索出社會治理新路徑。
“要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激活‘頭雁’治理效應,帶動產業事業融合發展……”廣場街道黨工委書記徐建軍以學員身份參與交流,為大家描繪了導入信托制物業管理模式、全面打造景點式社區、邀請專業導師團隊做實“一社一品”的藍圖,進一步激發謀事干事熱情。
近年來,廣場街道把黨建工作嵌入基層治理“經絡”上,堅持問題導向找方法,瞄準靶心解難題,實現干部、黨員骨干、群眾志愿者等基層力量高效聚合,推動基層治理持續發力。
今后,他們將借力澴川社會治理學院平臺,進一步探索社區營造、社區經濟、社會企業、社區基金、空間運營、信義治理等先進理念的本地實踐。
(責任編輯:
李舜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