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有言“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一直廣為傳誦,原因在于它經典地闡述了讀書與人的修養的關系。中國的讀書人向來把讀書視為積累知識、增長學問的有效途徑。讀書的作用不僅在于占有知識,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讀書,日積月累就會使人脫離低級趣味,養成高雅、脫俗的氣質。今年4月23日是第28個世界讀書日,讓讀書成為一種時尚,多留一點時間和空間靜品書香,重新發現自己、重塑自己,感悟人生真諦,增長智慧才干,自覺修身養志,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與民族,閱讀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人們的閱讀水平。“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愛讀書的人,不僅可以充實和提升自己,也往往會贏得他人的尊崇和感佩。讀書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是一種精神幸福感的追求。讀書的最大用處應該是教會我們如何做人,一個人擁有好的品行是立足社會、贏得別人尊重的最起碼標準,品行端正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值得別人信賴。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一個富有才情的人跟平時汲取的文化涵養是分不開的,堅持多讀書、愛讀書并不容易,能夠在高速運轉的環境中沉下心捧讀經典、書寫文藝、傳承文明,做到“苦中思進,樂中思省”,才能“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作為年輕人,在社會交往和工作中,面對各種社會群體,更要從書本中汲取營養,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處世的方法,在學中思、學中悟,真正成為一位德才兼備、品行端正的新青年。
清代學者梁章鉅說:“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市井氣,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實證明,讀書與不讀書,讀書多與讀書少的人,所表現出的內在氣質與素質是絕不相同的。讀書是一個人的高深修養,愛讀書的人不僅有錚錚鐵骨,還展現出浩然正氣和出污不染的操守,從讀書中涵養不驚不怒的非凡氣度和不卑不亢的人生態度。讀一本好書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從“談話”中我們找到了開啟未知世界大門的鑰匙,掌握了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從而獲取豐富的思想理論“武器”,在面對各種急難險重情況時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作者:楊 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