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張雨馨)應城法院深刻把握人民法庭規范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立足“三個服務”職能定位,積極參與黨委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健全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工作格局,努力將人民法庭打造成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法治保障。近日,應城法院楊河法庭深入楊巷村開展巡回審判,邀請當地人大代表、基層自治組織參與多元調解,為當地人民群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教育課。
法庭開到家門口,司法服務零距離
拐彎、再拐彎,上坡、再下坡。搭載著法庭干警和鎮政府工作人員的巡回審判車行駛在鄉村公路上。車外,劃窗而過的是一片片翠綠農田和金黃色的油菜花。
“摸準脈搏,方可對癥下藥。這個案件雙方當事人身體都有一定的基礎疾病,情緒不能激動,因此庭審中要注意圍繞關鍵的法律事實,簡明扼要、有的放矢地進行審理。”在車上,楊河人民法庭祝繼業庭長與大家探討即將要在轄區楊巷村村委會大院巡回審理的案件案情。原告楊某與被告鄧某均系楊河鎮楊巷村村民,因相鄰權問題發生肢體沖突,二者就損害賠償協商未果,遂訴至法院。為方便群眾訴訟,及時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祝法官決定以這起具有代表性的鄉鄰侵權糾紛為切入點,就地開展巡回審判。哪里有糾紛就把法庭開在哪里,真正做到將司法服務送到群眾身邊。
村委會大院里,國徽高懸,法官正襟危坐,書記員專心記錄,旁聽的長椅上坐滿了前來觀摩庭審的鄉親。村頭的“流動法庭”,簡樸卻不簡單。因被告未聘請專業律師代理案件,書寫授權委托書和舉證質證都稍顯吃力,庭審一度陷入停滯。為查明案件事實、實質性化解糾紛,辦案法官決定暫時休庭,走下審判臺,俯身為當事人進行細致的疏導解釋,最終庭審得以順利進行。在經過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和庭審教育等環節后,原被告雙方思想逐漸破冰,同意接受調解。
端口前移解糾紛,共同締造謀發展
在受理該案后,承辦法官對案件細節、爭議焦點、雙方當事人身體及家庭情況進行了全面的了解,在精研細判的基礎上,尋求化解雙方矛盾隔閡的著力點。“楊河鎮本地居民有一股倔勁,但要用對地方,絕不能用在相互間針鋒相對上,用在謀求發展上才是硬道理。”扎根基層法庭工作二十余載,祝法官本著舉輕若重的原則對待群眾矛盾糾紛,運用豐富的辦案經驗化解群眾煩心事,力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在案件處理過程中,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家站”與人民法庭的聯動工作機制作用,調動基層自治組織中的調解力量參與矛盾糾紛的多元化解,推動基層解紛中情理法的融合,靈活運用自治、法治、德治多種方式。“你們年紀大了,即使不為子孫留下財富,也不能給后代傳遞仇恨。只有妥善化解了矛盾心結,鄉鄰和睦相處,安心進行生產生活,日子過得才能舒心。”通過耐心講道理、算細賬,促進雙方當事人互相理解、換位思考,爭議分歧逐步縮小。最終雙方當事人握手言和,簽訂調解協議,被告全額履行了7000元賠償款。
身心下沉以案釋法,擦亮和美鄉村底色
楊河鎮是應城重要的農業大鎮,妥善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不僅關系案件當事人切身利益,更關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基層社會治理、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為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會效果,從源頭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人民法庭主動靠前一步,改“坐堂問案”為“送法上門”。在本次巡回審判中,主審法官著重對案件涉及的相鄰關系、人格權保護以及庭審流程、舉證責任劃分進行了細致講解,并從情理法幾個維度對糾紛化解進行釋法析理,通過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為旁聽鄉親上了一堂“面對面”、“零距離”、“沉浸式”法治課,引得許多路過的群眾駐足聆聽。庭審結束后,許多鄉親還意猶未盡,盡情交流起看法與收獲。